MBTI正在制造新一代‘社会弃民’?


“ISTP适合送外卖”“ESFJ只能当保姆”——社交平台上,MBTI正悄然构建职业鄙视链。当人格标签成为新型歧视工具,我们该如何应对?


1. 人格歧视的隐形链条

  • 职场案例:某招聘平台隐去INFJ(理想型)简历,认为其“空想多于实干”。

  • 教育偏见:高中老师劝INFP(治愈型)学生“别学理科,你不够理性”。


2. 被污名化的“S型人”

  • 直觉派(N)vs 实感派(S):社交媒体鼓吹“N型更高阶”,导致S型(如ISTJ、ESFP)陷入自我否定。

  • 数据反驳:福布斯榜单中,S型企业家占比超60%(如沃尔玛创始人Sam Walton-ISTJ)。


3. 如何对抗标签暴力?

  • 个体层面:用“能力证据”反击偏见(如ISFJ程序员开源代码证明技术实力)。

  • 社会层面:推动MBTI教育普及,强调“类型无优劣,功能可发展”。


当MBTI成为新式枷锁,或许我们该少谈“你是什么类型”,多问“你想成为谁”。